2024年11月17日下午,主题为“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出路”活动在维宁书院顺利举行,公司有幸邀请到合肥德友明德书院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田娟老师为我们讲授课程,公司主要管理层人员及项目监理部伙伴们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我们围绕着:一、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二、探寻问题的根源;三、家庭教育的出路等展开探索。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 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品德、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倾向不仅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上产生压力和焦虑,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全面发展。缺乏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孩子可能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可能缺乏同理心、尊重他人和合作的能力,导致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是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品德、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同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学业表现,还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2.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往往陷入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的误区,使得家庭教育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反作用。高考前撕书通常发生在一些学校中,学生们如潮水般涌到教学楼前或操场上,手中疯狂地撕扯着书本和试卷,纸片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飘落,形成“纸的暴风雪”。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方面高考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场压力巨大的人生考验,长期堆积的学习负担、对未来的焦虑以及紧张的情绪,确实需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家长及老师给孩子植入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考上大学就解放了。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3. 亲子间的无效沟通问题较为突出。有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年父母表示与孩子之间存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有效沟通”的情况。这种无效沟通可能源于双方缺乏沟通技巧、生活压力大、缺乏共同话题等多种原因。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父母工作忙碌、孩子学业压力大等),家庭氛围可能较为紧张。这种紧张的氛围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孩子可能无法达到这些期望。这种期望落差可能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二、探寻问题的根源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未来人生的命运—幸福!当下我们家庭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的根源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 作为家长,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向不明确。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胸怀、有梦想、有奉献精神的人,让他们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和充实的人生。古往今来,多少人身处高位而无得,手握重权迷失自我,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最终下场悲惨。我想我们家长都希望能培养出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的人才。
2. 该教的没有教。家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品德和行为的引导者。教育孩子懂得人伦之道,即处理好与国家、父母、师长、朋友、妻子、兄弟、父母的关系,是爱子之道,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3.家长出现错误的情绪教育。家长应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的负面情绪。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或负面情绪来应对。同时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教会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深呼吸、数数、转移注意力、转念等方式来平复情绪。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田娟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教育孩子的十把刀:
关爱太多:家长过度的关爱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一切得来太容易,从而不懂得珍惜。这种过度的保护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甚至变得自私自利。
唠叨太多:无休止的唠叨和说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和逆反。家长应该学会适时地止语,给孩子留出思考和自我反省的空间。
干预太多:家长过多的干预可能会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孩子需要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
期望太多:过高的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无法承受。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合理的期望,鼓励他们尽力而为。
责备太多: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味地责备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无助。家长应该更多地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迁就太多:过度的迁就和让步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娇纵。家长应该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做到温柔而坚定。
在意太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和压抑。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和尝试。
享受太多:家长如果过于注重物质享受,可能会让孩子也变得贪图享乐、不懂节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满足太多:过度的满足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不知足、不感恩。家长应该适当地让孩子体验挫折和失败,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感恩。
溺爱太多:溺爱孩子可能会让他们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这“十把刀”,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家长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三、路在何方——家庭教育的出路
1.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且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我们的家庭之中,父亲是天,象征着宽广、高远和引领。在家庭中,父亲通常扮演着提供方向、支持和保护的角色。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建立。一个积极、负责任且充满爱心的父亲,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远见的人。
母亲是地,寓意着滋养、包容和稳定。母亲在家庭中通常承担着照顾孩子日常生活、情感支持和教育的重任。她们的温柔、耐心和细心关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一个充满爱心、善于倾听和理解的母亲,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世界。
孩子们则如生长在天地之间的万物。 天地做好自己,和谐相处,万物才能健康生长、繁荣昌盛。
2. 家道家风的传承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最大效能。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能为家庭凝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世代相传。《钱氏家训》里提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些品质,是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好家风。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就是“勤”“俭”,并且以身作则。后人都说“曾家无一是废人”,6代子孙兴旺百年。即便后人没有直接接受祖先教育,但这种简朴勤勉的精神,却融入血液,成为一个家族的品格。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我们生在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同的追求,但家风不能丢,这应该是我们人生的精神北极星。如今的“家风”,更多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气质。无论大家小家,父辈祖辈显赫与否,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立身处世之本,引导晚辈应当如何行走世间。
古人云: “积德胜过积钱,买书胜过买田。” 给子孙后代一个健全的品德,远比留下一笔巨额财富更为重要。课程的最后,线下的伙伴们分享了各自的感悟及收获,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和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有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为孩子们的明天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