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晚8点在维宁书院成功召开了一场线上思想与智慧的分享盛会,翻开李柏映先生的《教子有方》封面上的三句箴言,如同三声警钟,在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的当下,发出振聋发聩之音:“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直指教育的能动本质;“没有无缘无故出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明不白的家长”,将责任的天平明确指向家庭教育者的认知与行为;“教育是单程车票,教育不能等”,以无可辩驳的紧迫性宣示着教育机会的不可逆性。这十六堂国学课,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家道教育”路线图,其内在逻辑自“至要莫若教子”的价值排序始,至“传承中华家道”的文化使命终,构建了一个以“孝”为根基、以德性养成与价值塑造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一、 “至要莫若教子”:教育责任的复位与优先级的重审
开篇第一讲“至要莫若教子”,便如定海神针般确立全书的基调。此语深植于《增广贤文》的古老智慧,在当代语境下,它是对教育在家庭乃至人生序列中核心地位的庄严重申。当社会被“唯分数论”、“唯成功论”的喧嚣裹挟,家长的目光往往不由自主地聚焦于技艺的习得、名校的光环,教育的本质在功利的雾霭中变得模糊不清。李柏映先生将此讲置于卷首,其深意在于呼唤一种认知的复位:对于父母而言,培育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子女,其价值远超过财富的累积、事业的腾达或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就。这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观校正,它要求父母将“教子”置于家庭事务的绝对优先项,倾注时间、心力与智慧,而非将其视为人生诸多选项中的一个可被边缘化的部分。封面警语“教育不能等”,正是对“至要莫若教子”紧迫性的最佳注脚,提醒父母莫在孩子的关键成长期失职或迷失方向。
二、 “孝为根基”:伦理秩序与人格塑造的原点工程
第二讲“孝是家庭教育的根基”,是全书伦理架构的基石所在。明确了教育的首要性。在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孝”绝非简单的赡养行为,它是“仁”之始、德之本、教之源。《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李柏映将“孝”定位为家庭教育的“根基”,其深意在于揭示:孝道教育是孩子理解人伦关系、建立责任意识、涵养感恩之心、学会尊重与服从的起点。一个缺乏孝心培育的孩子,其人格大厦犹如建在流沙之上,难以建立起稳定、健康的社会化人格和同理心。
三、 德性涵养的内外双修:从“童蒙养正”到“利他”“诚敬”“感恩”
“童蒙养正”: 此讲居于“孝”之后,呼应《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的古训。它强调在孩子心性未定、可塑性最强的幼年时期,以正道、正见、正行进行滋养和引导,如同为小树扶正根基,使其未来能正直生长。这奠定了整个教育过程的底色——正。
“ 利他是根本”: 由“正”的涵养自然过渡到价值导向的明确。将“利他”置于“诚敬”、“感恩”之前,并将其定义为“根本”,是对个体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这与儒家“仁者爱人”、佛家“慈悲利他”的精神一脉相承。它启示家长,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能心怀他人、服务社会的有用之才。利他精神的培养,是孩子突破自我中心、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实现社会价值的关键。
“诚敬之道”与“感恩的智慧”: 这是“利他”精神得以践行的内在品质支撑。“诚”是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是立身之本;“敬”则是对人、对事、对学问、对规则的庄重与尊重态度,是处世之基。二者共同构成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而“感恩”,则是对所获得的一切(父母养育、师长教诲、他人帮助、社会资源)抱持的珍视与回馈之心。它是消解怨怼、滋生善念、维系和谐的情感纽带。这三讲共同构成了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勤以修身”与“俭以养德”: 由心性价值层面落实到具体的修身功夫。 “勤”强调奋发有为,克服惰性,在行动中锻炼意志、增长才干;“俭”则重在节制物欲,珍惜福分,涵养清正淡泊的品格。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这两项传统美德的教育更具现实意义,它们是抵御骄奢淫逸、培养坚韧独立人格的利器。
四、 志向与福德的超越性维度:塑造人生的格局与厚度
“志当存高远”:在夯实根基、涵养德性之后, 此讲引导孩子超越眼前的苟且与功利,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王阳明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高远之志是人生的灯塔,赋予孩子持续奋斗的动力、抵御诱惑的定力以及开阔的胸襟与格局。它要求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其精神世界的构建与人生目标的引领。
“修福的力量”: 引入“福德”概念,是本书融合传统智慧(尤其是儒释道思想)的显著体现。它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说教和行为规范,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因果、福报的生命观。教导孩子“修福”——即通过行善积德、广结善缘、培养厚道心性来积累人生的福报与正能量,是一种深层次的、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教育。它让孩子理解,真正的成功与幸福不仅在于外在获取,更在于内在的积累与付出。这为孩子的生命注入了一份敬畏与厚重感。
五、 方法论精髓:身教、善教与善行实践
“上所施下所效”:精辟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首要法则——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其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情绪反应,无不深深烙下父母言行的印记。封面那句“没有无缘无故出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明不白的家长”,在此找到了最有力的注解: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问题行为或教育失当的投射与结果。教育的核心在于家长的自我教育与提升。
“顺其善而教”与“养子使作善”: 这两讲体现了传统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与“知行合一”的智慧。“顺其善而教”要求家长善于观察、发现并发扬孩子天性中固有的善良禀赋和闪光点,顺应其积极向善的趋势进行引导,而非一味压制或强行扭转。“养子使作善”则更进一步,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它要求家长不仅要教导善念,更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并引导孩子去实践善行(“作善”)。在具体行动中体会助人之乐、责任之重,使善念内化为稳固的行为习惯和品格特质。
“长善救失”: 这是对前面方法论的精炼总结与升华。语出《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不断地增长、巩固、发扬孩子已有的优点(“长善”),同时敏锐地发现、耐心地纠正其缺点和过失(“救失”)。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智慧的过程,要求家长具备观察力、耐心和恰当的方法,在肯定与鼓励中引导成长,在包容与引导中纠正偏差。
六、 落地与传承:直面现实,接续家道
最后两讲“现实中的几个问题”和“传承中华家道”,体现了本书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历史使命感。“现实中的几个问题”: 理论方法再好,若不能解决家长在真实育儿场景中遭遇的困境,终是空谈。此讲预设了作者对当下家庭教育痛点的深入剖析,如电子产品的沉迷、学业的压力、亲子沟通的障碍、隔代教育的矛盾、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它旨在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基于国学智慧的解决方案,使抽象的理念能真正落地生根。
“传承中华家道”: 全书以此讲作结,立意高远。它点明,《教子有方》的终极目的,不仅在于解决个体家庭的教育问题,更在于唤醒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家道文化的认同与自觉传承。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守护和弘扬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持家、诗书传家等为核心的家道文化,是抵御文化虚无、维系民族精神血脉、为下一代提供深厚文化滋养和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
《教子有方》所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回归本心、回归传统、回归责任的“明白教育”。它要求我们放下对速成技巧的迷信,重拾对德性涵养的耐心;摒弃对分数排名的执念,树立对人格成长的信念;超越对个体得失的算计,怀抱对家国传承的担当。这十六堂国学课,最终指向的,是家长自身的觉悟与成长——唯有当我们自身成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践行者,“勤、俭、志、福”的修持者,“上所施”方能成为孩子“下所效”的光辉典范。在这个意义上,教子有方,其道首在教己有方。
读书会部分金句分享:
(1)每一位孩子都是天使,都是来成就父母的,上所施下所效,面对孩子犯错时要学会时刻升起怜悯心——柏玉坤
(2)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受人尊敬的生活,要学会思考我们能为社会做什么,能为家族和子孙传承什么,能拿什么陪伴自己?——柏玉坤
(3)面对孩子小善乃大恶,大善似无情。——叶晓光
(4)上所施下所效,做好当下,学会陪伴。——安冬梅
(5)志当存高远,要让孩子从小开始立志,让孩子懂得孝道和感恩。——陈芳
(6)学会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从源头解决问题。——叶欢
(7)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克服惰性,俭可以涵养清正淡泊的品格——吴磊
(8)让孩子看到他应该看到的,听应该听到的,学会无条件尊重。——柏杨
(9)行孝、乐学、立志、养子始作善——方平
(10)以劳动培养孝心,以节俭传递感恩,从小立志。——孟凡非
(11)学会陪伴,懂得尊重,正确引导,给予厚爱。——王涛
(12)上所施下所效,以身作则,少做要求,克制脾气。——叶倩倩
(13)珍惜当下,珍惜陪伴,爱是施予爱的同时在被爱。——刘和福
(14)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加强沟通,以生命滋养生命——刘海东
(15)教子有方,其道首在教己有方,学会我先做,我要做。——李金梅
(16)通过教子有方为孩子的生命注入了一份敬畏与厚重感。——薛飞
(17)眼中能看到小善的父母都是专业的父母,童蒙养正,相观而善,彼此学习,带着慈悲心去看世界——田娟
维宁书院
2025年8月2日